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科教文化 > 正文

国学教育仍然自发零散 如何走出瓶颈

www.fjnet.cn 2013-10-22 09:33  张颖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10月22日讯(福建日报记者张颖)今秋新学期,内地近30所高中开始试用中华书局引进的台湾高中必选课教材《中华文化基本教材》。

这是内地出版社首次引入台版国学教材,尽管已对其进行了系统化的改编,但落地之后,仍呈现出一些水土不服的症状。主要表现为:课时安排过于紧张,内容深度与广度太大,专业师资力量匮乏。而这些症状恰恰折射出内地国学教育处于瓶颈期的尴尬。

国学教育仍然自发零散

1995年,赵朴初、冰心、曹禺等文化名人提出要建立幼年古典学校,这成为近20年来民间“国学热”的源头。如今,各地大小国学培训机构日益涌现;各类企事业单位纷纷以公益讲坛、专题讲座等形式让普通百姓接触国学;《三字经》、《弟子规》等开蒙类儿童书籍和音像产品也热销起来。

2000年,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举办了“中华经典古诗文诵读比赛”;2006年,教育部、国家语委等又推出“经典诵读行动”。此后,各地中小学、幼儿园开始将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古典诗词、经史子集的学习引入课堂,有的是作为语文的辅助教材,有的是作为校本课程,有的是作为道德教育的载体,有的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支撑……

表面看国学教育热起来了,但是正如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主任祝安顺所言:“内地学校的国学教育依然处于一种自发零散的状态,不够系统,也不成体系。”

“礼乐文化”是福州晋安区第二实验小学国学教育的立足点,校长何芬芳认为,国学教育进校园,首先面临的就是教材的难题。目前内地还没有一套受到一致认可的、适合中小学系统的国学教材。“我们翻阅了市面上的很多版本,就连注音,都是一个版本一种读法。”经过不断的尝试,他们先后换了3种版本的教材。

记者随便在网上一搜索,有关国学方面的书籍多达几万种,着实面临选择困难。对于国学教材的纷乱复杂,福州孔子学会秘书长、福州市传统文化促进会副会长、福州大学客座教授孔海钦坦言:“目前流行的教材多借鉴港台专家学者的版本,因此从注音和释义上都带有浓厚的地区和个人色彩,再加上古音和现代音的区别,因此才会出现版本间的许多差异。”他表示,不同的读音,有的意思相近,有的差别非常大,这对解读也会造成困扰。

其次,更为急迫的问题就是如何加强教师的国学素养培训。“教授国学的语文老师全凭自己的爱好和体悟去教学,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我们急需专业的指导。”何芬芳告诉记者。

孔海钦今年开始在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开设国学课程,每周四下午为大一和大三的学生讲授《经典和礼仪》。对于有意愿的学校,他一直积极地参与到他们的国学教师培训,以及校本教材的编写研发。

水土不服背后的深层原因

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郭丹认为,台版教材在内地有些水土不服,其实是正常现象。与台湾深厚的国学教育基础相比,内地的国学热目前仍停留在“社会热点”层面。

台湾从小学到中学都开设有国学课;在小学语文课本中,古文的占比相当高;在升学考试中,古文的篇幅也不少。因此,多数学生国文基础,特别是古文基础比较扎实。而反观内地学校,国学大多列为选修课或兴趣班,没有进入核心课程,难以成为教学重点;而且在目前的应试教育氛围下,多数家长对国学持可有可无的态度,真正重视国学教育的家长非常少。

目前,内地国学教育最为普及的形式就是经典诵读。“组织孩子们诵读经典值得提倡,但是诵读之后,更重要的是要让经典中蕴含的优秀传统思想深入人心。”郭丹认为,推动国学教育继续走下去,还是得回到弘扬国学的目的问题,“要弘扬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在普及中寻找人文精神的回归”。

孔海钦认为:“都说传统文化很重要,但具体怎么去传承、传承哪些方面、每个年龄段的学生应掌握到哪些程度,这些都没有确切的界定。”国学教育走到了目前的瓶颈期,不仅表现为教材、师资的瓶颈,更是对国学教育的认知瓶颈。目前很多人谈国学,但实际上自

己对经典并没有深入的了解,学国学的目的也未必纯正。国学要真正进入校园并普及开来,建议要配合课程建设、师资培养和考试评估等多项工作。

新华社记者曾向台湾教师支招如何应用好国学教材,台北市第一女子高中的资深教师坦言,不能照本宣科,需要让古老的典籍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要在教学中联系今人今事,要让学生有所领悟,激荡他们的思想,学得开心,才能“认同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

相关链接>>>

中华书局引进台版《中华文化基本教材》,而后修订为《中华文化基础教材》。教材分为上下两册,内容以儒家经典“四书”为主,包括22单元,共节选《论语》168章、《孟子》50章、《大学》4章及《中庸》4章,大部分单元后还编排有“今人今事”和“历届大考试题”,并融入了发散式教学方式。

修订后的教材将每个单元的台湾版“今人今事”全部替换成了内地学生熟知的“名人事迹”。比如,在“孔子为人”的章节中,台湾原版教材使用的今人事例为台湾证严法师,内地修订版引用的则是扎根“悬崖小学”18年的支教夫妻李桂林、陆建芬;在论古今人物与孔门弟子章节中,台湾原版教材用的典例是教育哲人辛志平,内地修订版用的则是2012年感动中国人物支教劳模白方礼。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