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得主门罗福州遇冷?且由它去
www.fjsen.com 2013-10-22 07:09 刘云鹏 来源:东南快报 我来说两句
文字之隔,文化之隔 有意思的是,媒体透露的消息称,因为翻译拖延4年不交稿导致出版约定时间到期,中国的出版社不得不错失门罗《公开的秘密》一书。 和中国本土文学比较,读者在接受外国作品的时候,确实需要面对文字、文化“之隔”而不能淋漓尽致、直接地享受其中妙处。从这个角度而言,读者阅读有一定偏好尤为正常。 早年读《源氏物语》,笔者总找不到它和“日本版《红楼梦》”相称的因素。和曹雪芹的幻化腾挪比起来,它很有点淡乎寡味的意思。那时读书,总爱操心外国人如何把“葬花”、“醉卧芍药茵”这类情境穷形尽相地传达出来。毕竟如林语堂一般,能把《京华烟云》这样的中国故事用英文纯熟写来,“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作家并不多。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席上,深谙中国文化的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的出现,也确实一度让中国人生出“我们又多几分胜算”的自信。 谈及此,所有文学的冷热都可以释然——能读懂的便读,不能读懂的也罢,谁都知道要挑对自己胃口的饭菜,正常得很呀! 文学不是大众的事儿 从上述角度探讨冷热,我们也能发现“文学为大众服务”的说法真是一厢情愿过了头。读者有自己的偏好不说,他们还得有一定的素养才能和作者心意相通,才能对其中的妙处心领神会。所以,文学永远不是大众的事儿,它没法普及到遍布大街小巷。它可以开放怀抱面对读者,但永远别指望谁都匍匐在它脚下,成为忠实的拥趸。 借苏轼游西湖所言,我们不妨这样认识文学:读者无贤愚之分而“浅深随所得”,毕竟浩如烟海的文学“谁能识其全”呢!能读到哪一层,都依靠读者自己的智慧。 话已太多。借用马悦然老头儿的俳句结尾,诸位不妨领略下汉学家的功力: “别开口,李白! 让我自己吹牛皮!"明月发脾气。 ——是不是俏皮有趣得多? (作者刘云鹏)(以上评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新闻背景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知名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和以往文学家得奖,作品必然热卖的背景不同,门罗在中国只有一部《逃离》翻译出版!在福州的书店里,竟也找不到门罗的身影。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0-16]诺奖得主谈美债危机:能及时解决 不具毁灭性
- [ 10-16]别老想着与诺奖得主攀亲戚
- [ 10-14]诺奖得主作品中国仅一部译本 凸显翻译界尴尬
- [ 10-12]马拉拉老乡称其不配获诺奖 将家乡置于风险中
- [ 10-12]禁止化学武器组织得诺奖引争议 被指侮辱遇难者
- [ 10-11]作家薛忆沩谈爱丽丝·门罗:获诺奖在意料之中
- [ 10-11]村上春树与诺奖擦肩而过 作品被评不合评委胃口
- [ 10-11]诺奖得主门罗:被誉为“契诃夫的女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