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科教文化 > 正文

诺奖得主门罗福州遇冷?且由它去

www.fjsen.com 2013-10-22 07:09  刘云鹏 来源:东南快报 我来说两句

文字之隔,文化之隔

有意思的是,媒体透露的消息称,因为翻译拖延4年不交稿导致出版约定时间到期,中国的出版社不得不错失门罗《公开的秘密》一书。

和中国本土文学比较,读者在接受外国作品的时候,确实需要面对文字、文化“之隔”而不能淋漓尽致、直接地享受其中妙处。从这个角度而言,读者阅读有一定偏好尤为正常。

早年读《源氏物语》,笔者总找不到它和“日本版《红楼梦》”相称的因素。和曹雪芹的幻化腾挪比起来,它很有点淡乎寡味的意思。那时读书,总爱操心外国人如何把“葬花”、“醉卧芍药茵”这类情境穷形尽相地传达出来。毕竟如林语堂一般,能把《京华烟云》这样的中国故事用英文纯熟写来,“两脚踏东西文化”的作家并不多。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席上,深谙中国文化的瑞典汉学家马悦然的出现,也确实一度让中国人生出“我们又多几分胜算”的自信。

谈及此,所有文学的冷热都可以释然——能读懂的便读,不能读懂的也罢,谁都知道要挑对自己胃口的饭菜,正常得很呀!

文学不是大众的事儿

从上述角度探讨冷热,我们也能发现“文学为大众服务”的说法真是一厢情愿过了头。读者有自己的偏好不说,他们还得有一定的素养才能和作者心意相通,才能对其中的妙处心领神会。所以,文学永远不是大众的事儿,它没法普及到遍布大街小巷。它可以开放怀抱面对读者,但永远别指望谁都匍匐在它脚下,成为忠实的拥趸。

借苏轼游西湖所言,我们不妨这样认识文学:读者无贤愚之分而“浅深随所得”,毕竟浩如烟海的文学“谁能识其全”呢!能读到哪一层,都依靠读者自己的智慧。

话已太多。借用马悦然老头儿的俳句结尾,诸位不妨领略下汉学家的功力:

“别开口,李白!

让我自己吹牛皮!"明月发脾气。

——是不是俏皮有趣得多?

(作者刘云鹏)(以上评论不代表本报立场)

新闻背景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知名女作家爱丽丝·门罗。和以往文学家得奖,作品必然热卖的背景不同,门罗在中国只有一部《逃离》翻译出版!在福州的书店里,竟也找不到门罗的身影。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