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像在一起演” ——小剧场话剧在福州
www.fjnet.cn 2013-08-13 09:41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起步之初,遭遇“夭折” 小剧场今天的风光,谁能想到,在福建初次尝试时,却曾遭遇反对。 陈大联是福建第一个排演小剧场话剧的导演。这个留着山羊胡子、40多岁的男人,谈起他的小剧场,总是充满了理想和信心。 1993年,陈大联从中戏学习导演归来,到福建省话剧院工作。当时在一线城市,已经有专业的人在排演小剧场。二十六七岁的他总想展示下自己所学,连续排演了两场小剧场话剧——《思凡·双下山》和《困兽》。可是,两场排完,陈大联的小剧场话剧突然被“叫停”了。 当时的省话剧院,排演的大多是主旋律话剧,小剧场的形式已经对原有的模式造成冲击,更何况是具有争议性的题材。 1995年,陈大联被调离岗位,转而排演戏曲。这一别,就是5年。 在这期间,他接触了汉剧、越剧、高甲戏、歌仔戏、闽剧、京剧等等艺术门类。擅长话剧排演的他,对传统的剧场美学有了更深的熟悉。 2010年,陈大联遇到了转机:当时正值曹禺诞辰100周年,剧院要排演小剧场话剧《雷雨》,他被调回到话剧舞台,陈大联便迫不及待地把这5年吸收的戏曲元素融入排演。他在空间利用上未做写实的景,整个舞台只有一块7米长7米宽的地毯,一把椅子,没有实体的楼梯、客厅。一切只是意象地表达,进了地毯就进入角色,出了地毯就离开角色。一个场景、几个人物、一个晚上发生的事,就组成了这部剧。 《雷雨》像一个标杆,这之后,陈大联导演回到了话剧舞台,福建的许多业内人士和观众也接受了小剧场话剧这种形式,小剧场话剧在福建也扬帆起航了。 陈大联说:“时代在发展,大家的观念也在更新,小剧场反映的社会乱象、白领生活、日常生活中的苦恼、辛酸更贴近普通观众,许多人也渐渐地接受了小剧场这一形式。” “观众爱看就排” 福建人艺开始“走市场”,是从2009年开始。作为话剧中“轻骑兵”,小剧场话剧自然也被投入演出市场中,接受观众“挑剔”。 在张洁看来,福建人艺的小剧场话剧,是在与观众的不断磨合、不断亲近中发展的。 在她印象中,小剧场与观众的“亲近”,是从《情调鸡尾酒》开始。这部剧在2011年与观众见面,当时人艺手头上缺钱,又要完成上级规定的场次任务,小剧场成本比较低,再加上从学校新招来了几个年轻人,需要戏练练手,于是,《情调鸡尾酒》就与观众见面了。“因为投资低,所以年轻人不会有太大的压力,想不到演出的效果出乎我们意料。”她说,虽然当时观众群体不多,但是这部剧改变了大家对人艺的看法,“很多人说,原来人艺的剧和时代贴得挺紧的。” 观众的鼓励给了他们信心。“后来我们不断地根据观众的审美来排演剧目,观众爱看什么就排什么。有时把剧分成春夏秋冬场,还把同一个剧目做成男人场、女人场,我们不断地改、不断地出新花样,不断地让观众看到新东西。”她说,观众参与表演和互动,是小剧场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们的观众群体慢慢多起来。有时候看到电视台的主持人来看剧,我们就把他拉进舞台,有一技之长的观众,我们也会和他们互动。观众、演员之间的微距离交流非常刺激,观众的融入感是非常强的。” 观众的热烈反应,让人艺越来越意识到:培养话剧观众,可以从小剧场入手。 为了跟上观众的习惯,人艺的宣传和营销手段也越来越“潮”:发起了“话剧围炉”、建起了官方微博,在淘宝也开起了旗舰店。今年,在小剧场话剧《我爱桃花》的宣传海报上,他们还引入了微信二维码,手机一刷,这部剧的所有信息都显示出来了。“我们在用一切年轻人能接受的方式,让他们了解、喜爱我们的剧。”张洁说。 期待成为福州文化地标 小剧场话剧在福建的发展,观众最能感受到。 文艺女青年蔡传敏是小剧场话剧的“粉丝”,从《情调鸡尾酒》开始,人艺的小剧场话剧,她几乎一场不落地都看了。小剧场带给观众的融入感,是小蔡最喜欢的。“剧情中有吃饭的场景,饭菜端上来的时候,我们能闻到热腾腾的饭菜香,演员也真的在吃菜,我们都觉得饿了呢。” 她说,和北京上海相比,福州的小剧场话剧算是起步比较晚的,但是这几年,她身边的小剧场粉丝明显多了起来。“两年前,我请朋友陪我看小剧场,就算我埋单,他们也不一定愿意来。”但在今年的小剧场话剧《我爱桃花》,小蔡到现场居然碰到20多个朋友,让她非常吃惊。 “人艺的小剧场话剧一直在进步。它的选材越来越广,从最初《情调鸡尾酒》这种现代都市感情剧,到今年的《记忆底牌》这种由外国小说改编的悬疑推理剧,还有《我爱桃花》带着时下流行元素的穿越剧,它们用不同方式表现都市人情感生活。人艺还越来越会与当下热点结合,这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反思和共鸣。”小蔡说。 “我们这几年的剧,更贴近生活了,更贴近观众的心灵了。接下来,剧院的创作要更加多元化,也要有自己的风格,这是我们的责任和业务。”陈大联说,如何利用福建的地缘优势,多与台湾同行交流、学习,在两岸题材上下功夫,这是福建人艺正在思考的。 他透露,人艺今年将与台大戏剧系教授纪蔚然合作排演话剧《夜夜夜麻》,这部剧反映了许多台湾人的心灵史,能带给福建人艺新的东西。 在市场培育方面,福建人艺还尝试走出剧场,开始把目光投向高校和社会,在象牙塔和社会培养话剧爱好者。福建高校话剧联盟和福州第一个公益性的民间独立话剧团体“去墨剧坊”的成立,就是在福建人艺的大力推动下促成的。 “我们在做的是承上启下的工作,要为后面的人打好基础,在我们的基础上延续、提高,使福建的话剧市场有更好的氛围。”张洁希望,在他们的努力下,“白马路167号人艺小剧场”会成为福州的文化地标。 名词解释 小剧场话剧 小剧场话剧最早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小剧场话剧,特点之一是表演空间小,300座左右的剧场称之为小剧场,而小中之小、座位数少于100的,又称为黑匣子剧场。在小剧场中,演员与观众的距离触手可及。在结构上,小剧场剧目显得短小精悍。在内容上,小剧场大多走在文化大势的前沿,具有极强的先锋性。 经过30年的发展,小剧场话剧发展良好,并在二线城市进入萌芽、探索、发展阶段。《恋爱的犀牛》《等待戈多》《我爱桃花》等小剧场剧目已经被广大观众所追捧。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12-24]2012小剧场话剧走过30年:话剧舞台“火”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