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学区房:许多家长不惜一掷千金购置学区房
www.fjsen.com 2013-06-27 09:48 张颖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教育资源失衡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适龄儿童、少年免试入学,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在户籍所在地学校就近入学。” 而很多地方在国家就近入学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补充:孩子入学除了有当地户籍,还要有这个区域内的房产证才行,这样的规定,使很多家长不得不节衣缩食买名校的学区房。 在这一背景下,择校演变成了择房,名校学区房即使价格节节攀升,家长依然趋之若鹜。 其实学区房不是中国的“特产”,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也有学区房。学校周边房价也比其他区域贵。但是,与中国不同的是,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学区房”多为私立学校,而公立学校之间设备设施、教学水平的差别不大。而中国的学区房大都是公立学校。 择校变成择房,仍然是一种变相的不公平。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孩子就近就读好学校,家庭经济条件差的只能靠边站。显然,这与政府当初推行就近入学政策的目的背道而驰。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荣伟教授表示,学区房的高价是争夺优质教育资源下的市场供需反映。家长望子成龙可以理解,但是也要理智,进名校不是保险箱,要以平和的心态对待。 张荣伟指出,问题的症结在于现今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他表示,一所学校的教育质量的成熟“非一日之寒”。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上要向薄弱学校倾斜,除了最关键的师资问题外,“要为薄弱校的教师创造更多的机会,例如提供更多的培训,相关教育辅导机构的倾斜,采取措施推进优秀教师的合理流动”。 张荣伟举例说,日本教师施行定期流动制,全国公立基础教育学校教师平均每6年流动一次,多数的中小学校长一般3—5年就要换一所学校,每一名校长从上任到退休,一般要流动两次以上。“为实现基础教育‘公平性’的师资流动,在均衡校际间的师资差异方面起到的作用无可替代。结果大大改善事实上存在的薄弱学校状况”。 记者点评 6月20日,一条微博称“北京景山东街一套400平方米的学区房报价1.3亿元,每平方米32.5万元”。如此高价的原因,在于这里能上“北京最牛小学”实验二小。 为了使孩子拥有一个良好教育环境,古有“孟母三迁”,今有家长高价竞买学区房。在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社会氛围中,学区房因为与稀缺优质教育资源捆绑,自然能够“高高在上”。 学区房炙手可热,是优质教育资源分配不公的结果。破解学区房现象,教育行政部门必须有所作为,实现教育公平才是治本之策。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6-26]网传“1.3亿天价学区房”不属北京实验二小学区
- [ 06-20]网传北京西城每平方米18万“学区房”为闹乌龙
- [ 06-15]学区房销售藏猫腻 买房不等于获名校“通行证”
- [ 09-09]购买学区房一定要谨慎专家:不要上虚假宣传当
- [ 08-26]业主一掷千金买学区房 孩子却在学校名单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