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城事 > 正文

福州长乐潭头六旬老人舍弃高薪 义务教民乐

www.fjsen.com 2013-04-06 08:19  余少林 来源:东南快报 我来说两句

组建“民乐队”活跃乡村文化

刘宜光今年62岁,13岁读小学时,有个郑姓老师精通民乐,课余时间经常在学校小花圃里拉琴吹笛子。刘宜光放学路经那里都看得痴迷,甚至忘了回家。郑老师见状,便教他民乐,到了小学毕业,刘宜光学会了拉二胡、弹月琴、吹笛子。

每遇到重大节日,刘宜光都会积极参加镇、村组织的文化活动,成为文艺活动的骨干。2000年,为了让更多人加入民乐队伍,他与一些民乐爱好者一起成立“民乐队”,共有中老年人20多人。

历年来,市委宣传部、潭头镇组织文化踩街、民俗节等活动,这支“民乐队”都特别引人注目,大大活跃了乡村文化。

执教“少年民乐班”传承下一代

随着“民乐队”声名远扬,参与活动的群众多了起来,但全部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刘宜光觉得,如果这样下去,民乐可能会后继无人。于是,刘宜光心中有了一种想法:组织一个“少年民乐班”,让民乐文化传承下去。

2012年9月,潭头中心小学校长登门拜访刘宜光,想请他当“少年民乐班”的老师。校长的话正合刘宜光的心意,立即答应下来,并表示不收一分钱。

正当刘宜光庆幸自己的愿望实现时,想到要辞去剧团琴师的工作,又担心老伴不同意。但没想到,老伴很支持他的做法。

“少年民乐班”有20名学员,多数是留守儿童和外来工子女,由于学生基础差,授课难度可想而知。原本学校安排三天下午上课,但刘宜光都是上午就到“民乐班”教室做相关准备。

老人对民族乐器的执著热爱,也深深地影响了学生。双休日,他们时常结伴到刘宜光家里向老人请教。

在刘宜光的耐心调教下,通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20名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弹(吹)奏手法技巧,并能单独演奏简单的曲目。

昨日,当记者祝贺刘宜光被评为长乐市首批优秀志愿者时,他笑着说:“让民乐文化在青少年身上传承发扬,是我最大的心愿,作为一名志愿者,我会继续做下去!”

  • 责任编辑:邓宇虹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