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城事 > 正文

福州下杭路民国老祠堂将修缮(图)

www.fjnet.cn 2013-03-16 06:54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东南网-海峡都市报3月16日讯(实习生 胡顺枭 文/图)福州下杭路196号,除了一块区级文保单位的牌子外,和其他地方几乎没有任何区别,却讲述着民国时当地曾氏一族的辉煌往事。去年下半年,台江上下杭部分地区被划入保护范围,上下杭曾氏祠堂再次引人瞩目。昨日,记者走进这座老宅古厝却发现,昔日辉煌早已不在,屋子已沦为仓库。

“很少有人进来,老建筑,可惜了。”工作人员打开祠堂铁门,记者的一脚踩到的是厚如地毯的青苔。祠堂西侧的防火墙高耸,有寻常人家三层楼高,气势扑面而来。前行穿过小门,青石柱、大粗梁、雕花栏杆、网格窗棂映入眼帘,显示着当年的气派。但是走进祠堂后,又是另一番光景。祠厅宽约二十多米,一个中等礼堂大小。屋顶高约十多米,地方空旷。屋顶已经残破,几束光柱从天顶洒落,照着满地的桌椅板凳。工作人员说,很多年前,这里就成了学校的仓库。堆放的桌椅间露出石柱,上面刻满了对联。屋顶横梁有近一米粗,十分大气。房前屋后,雕刻的莲花柱头每个都有篮球大。上面残留着彩漆。记者想用相机拍摄横梁,灯光一闪,发现几条梁上金光闪耀,仔细一看,上面布满了各种金漆图案,有飞翔的蝙蝠,有圆形的“寿”字等各种吉祥图案。

记者从台江区文管办了解到,曾氏祠堂建于民国十四年(1925年),是当时在福州一带经商的曾氏家族出资建造的。建筑坐北朝南,祠厅面阔三间,进深七柱,均为石柱承托樑架,用材粗大、空间高广。曾姓人家乐善好施,在祠堂办有“救火会”。抗战胜利后,曾氏又将祠堂改为学校。解放后学校并入福州四中,当时周边还有不少曾姓后裔居住。近些年来周边拆迁,曾姓后人多数搬走了。文物专家表示,修缮将“修旧如旧”,保留祠堂的结构和特色,“光是这几根巨大的横梁,就无可替代,现在绝对是找不到了”。

  • 责任编辑:黄丽红
  • 打印
  • 收藏
  • 【字号
相关新闻
相关评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nginx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151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
全国非法网络公关工商部门举报:010-88650507(白)010-68022771(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