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摄影家眼中的闽江与福州”影展的背后
www.fjsen.com 2013-01-22 09:51 林蔚 来源:东南网 我来说两句
从“中国塔”到闽江源头 福建是摄影术在中国的最早登陆地之一。1842年,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福州成为被迫开放的“五口通商”口岸之一。随后,许多外国使节、传教士、商人、旅行者纷至沓来。他们带来了刚刚发明不久的摄影技术,把闽江和福州作为其观察、记录中国的重要窗口。他们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以独特的视角,用镜头记录下闽江和福州的风光地理、人文风俗和社会百态,为世人保留下了珍贵的“影像福建”。 经过漫长的海上航行,进入闽江口,外来摄影家们第一眼就被马尾的罗星塔所吸引。罗星塔,在当时为国际公认的海上重要航标,也被称为“中国塔”。“中国塔”下,是装满中国茶叶的船舶,和因近代洋务运动兴起的福建船政建筑,这充满着时代意味的画面正是此次影展头两幅照片所展示的内容。 从闽江口上溯至源头,是今天的我们从展出的照片中可以探知的外国摄影家当时的行程。作为福建的母亲河,闽江全长559公里,从奇峰叠翠的武夷群峰间蜿蜒而出,穿越福建中部,最终奔腾入海,流域面积占福建省面积的一半,是福建重要的运输动脉。闽江上的各式船只、码头贸易、防沙工程、连家船和“疍民”,直至闽江上游的延寿门楼和明翠阁,彼时彼景均一一在照片中被呈现。 地处江海交汇处的福州风貌,是此次影展呈现的另一条线索。省档案馆的工作人员介绍说:“福州特色的历史景致,具有西方特色的景观,市井风情和城郊风光是这次展览反映福州的四个方面。”万寿桥、镇海楼、南门兜、西湖、白塔寺,这些烙印着千年闽都特色的景物,今天的我们可以一一在黑白相片中看到。南台岛的仓前山上,众多西洋风格的楼房依山而建,十几个国家的领事馆和众多洋行、教堂、学校、医院、俱乐部、跑马场集聚,鹤龄英华书院和外国人创办农业学校的西式建筑,学习乐器和踢足球的盲童……晚清就已“开眼看世界”的福州所出现的西方文明景象,同样一一被摄影家们敏锐地拍摄了下来。 福州女人和“三把刀” 在“福州”主题的影展部分,还精心设置了一个“福州女人”的聚焦部分。撑竹排的依姆,衣着考究的名媛蔡女士,头戴“三把簪”端坐微笑的大家闺秀,送“拗九”粥回家的出嫁女子……成为这一黑白影像中最温柔的色彩。 在这些照片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这些福州女人头上的“三把刀”。其实在清末民初,福州农妇头上已有着三把簪头饰,此种风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30年代。该簪子是银制的,长达八寸多,其形似刀,插在妇女的发髻上,中插一支,左右各一支,福州人称做“三条簪”,又因其形似刀,故叫作“三把刀”。 那么“三把刀”头饰又有何特殊意义呢?据说,明代嘉靖年间,倭寇袭扰福州,不甘屈辱的福州农村妇女把短小锋利的铁器改制成铁簪子,插戴在发髺内,用来防身和杀敌。随着战乱硝烟的散去,这些铁簪子渐渐地演变成用银打制的、具有象征性、装饰意味强烈的刀剑形头饰了,也展现了古代福州农村妇女大无畏的坚强性格和热爱生活的精神风貌。 省档案馆鉴定整理处负责人介绍:“老照片作为一种视觉文本,对历史的记录和描述的真实性与生动性是其他任何记录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多年来我们极为重视照片档案的搜集和挖掘,希望还原有血有肉、充满细节的历史。” |
- 心情版
- 请选择您看到这篇新闻时的心情
- 查看心情排行>>
- [ 01-14]三明著名摄影家白育琛举办个人摄影展
- [ 01-04]南平市老年大学摄影协会举办摄影展
- [ 12-31]尤溪举办“依法治县”摄影展
- [ 12-31]诏安县举办海洋经济摄影展
- [ 12-10]中国摄影金像奖作品展亮相厦门 开幕式只有10秒钟
- [ 12-06]"美丽家园"宁德巡回摄影展在厦门免费向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