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社会 > 正文

九旬老人写就福州版《大宅门》 印证中国百年近代史

2011-12-20 07:55   来源:东南快报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郑家祖屋(郑益民/供图)

祖父在宣统元年中举;父亲经历了民国初期的社会动乱,在闽安镇开钱庄;自己就读过江南造船厂、黄埔军校,还曾到印度学习驾驶飞机,命运与抗战紧紧联系在一起……

这是福州九旬老人郑信强所写的三代人上百年的家族史。昨日,福州文史专家认为这是第一本真实反映了巨变中的福州人民生活的“白皮书”,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堪称福州版《大宅门》。

郑老祖籍福州亭江康坂村,现住在台江南禅山附近。他所写的,是从祖父到他自己身上发生的故事,主要笔墨集中在清末、民国、抗日三个时期。

郑老说,把整个家族所经历的这段百年岁月记录下来的想法,是他在黄埔军校的老战友提议的。1991年,生活已经稳定下来,老战友说郑老家族里的故事这么曲折,如果不记录下来,可能以后知道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战友的提议得到郑老的重视,当时73岁的他就开始边回忆边写,整整三年,他才完成初稿。此后,郑老伯除了继续增补初稿外,还写了100多篇的随感,这个工作至今仍在进行。

巧的是,2007年前曾在亭江考古调查时,走访过郑家祖屋的福建省博物院副研究员高健斌,因为看到这家人留有祖屋、古墓,再听了村民的粗略介绍,觉得这家人有故事,就写在博客上。近日,这篇博客被郑益民先生发现后,双方联系上,并约定昨日高老师到郑老先生家中详谈。

高老师说,老人所写的这部家族史正好反映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最曲折的百年,以往对于历史的认识都停留在教科书上的记录,但是缺乏细节。郑老伯作为亲历者写出的这部家族史,可以说是从大历史背景下的小人物眼中还原了真实的历史,是最鲜活的历史写照。更难得的是,郑老所写的历史大多都发生在福州,这是首本如此详细披露当时福州人民生活细节的家族史书,对福州乃至中国都具有很高的价值。

由于年事已高,还患有严重的白内障,他每日只能坚持写字最多不超过2小时,还需戴上高倍数的老花镜。目前,老人的儿子郑益民先生也加入了家族历史的记录工作。郑老说,回忆家族这一百多年来的经历,尤其是自己的从军历程也算是跌宕起伏,相信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福州人,若是看到此书能找到共鸣。

老人在家中向记者讲述了这部家族史的主要情节。在老人的回忆中,一卷百年中国的历史画轴似乎在眼前展开,之前在电影、书上看到的末代皇帝溥仪下台、民国风云激变,尤其是八年全民抗战的历史故事再一次浮现在眼前。故事的主角就姓郑,生活在福州,三代人经历了为官、经商、从戎的三条截然不同的道路。

祖父为官

替母守孝三年后 中国的皇帝没了

如今在福州马尾亭江康坂村村口,还保留有一栋两进的宅子。村里人都知道,这宅子的老主人是一位清末的举人,宅子里还悬挂着写有“文魁”二字的牌匾。

这位“文魁”正是郑老伯的祖父,郑幼忠。郑老伯回忆,他们家到祖父那一代,已经在亭江生活了9代人。他的祖父在清末宣统元年,也就是1909年中了举人,在当时福建龙岩州担任一个类似于副县长的职务。

祖父上任一年后,祖父的母亲去世了。按照当时的规矩,祖父必须回家守孝三年。三年守孝期满后,正是宣统四年,也是溥仪皇帝下台的那一年,帝制被推翻了。从现在的认识来看,推翻帝制是近代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大事,也是走向民主的第一步。

郑老伯说,突然没了皇帝,祖父跟当时很多人一样,也不知道如何自处。皇帝都没了,祖父的官位自然也不复存在,幸好当时家里还有积蓄,祖父从此专心在家经营生计,到祖父去世时留下了60多亩田地。

父亲经商

乱世中开钱庄劳心劳力导致早逝

郑老的祖父去世时,留下了四个儿子,郑老的父亲排行老三,名叫郑春汉,他与老大及一位亭江老乡在闽安镇上合伙开了一家名为“乾坤”的钱庄。

在如今的考古发现中,曾在闽安村一块记录着捐钱修建寺庙的碑刻上,发现“乾坤”二字,证实了这个钱庄曾真实存在过。

郑老说,父亲开始经营钱庄的时期,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民国还未完成事实上的统一,整个社会十分动荡,最典型的体现就是,货币都没有统一。父亲经营的钱庄可以自行印发钞票,他们的钞票信誉很好,与福州城里的一家大型钱庄“盛余”号可以互相通行。

1922年,郑老出生了,这一年正是直奉战争爆发的那一年,国内局势更加混乱。他的父亲在乱世中苦心孤诣经营钱庄,一直撑到了1928年底,国民党完成了事实上的统一,局势才稍微有所缓和。

仅过了一年后,因为太过劳累,他的父亲突然中风了,1930年,当时郑老才8岁,父亲就撒手人寰。因为郑老父亲的去世,当时还发生挤兑,钱庄差点维持不下去,所幸在同乡一家“天风”号米店店主的帮助下,才勉强维持。

儿子从戎

就读黄埔军校曾到印度学开飞机

郑老说,父亲去世没几年,大伯也去世了,钱庄最终还是倒闭了,结清账目后,几乎倾家荡产。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在东北打响了侵华战争的第一枪。福州也受到了这一事件的冲击,恐慌再次笼罩全城。当时他年仅9岁,为了生计跟随二哥进了台江冰厂。

兄弟相依为命到1935年,当时江南造船厂在福州招生。他在二哥岳父的举荐下,顺利入学,在上海开始半工半读的生活。一直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一个月后爆发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也就是“淞沪会战”。学校被迫解散,他当时还未毕业,也被遣送回家,回到了福州。

赋闲一年后,郑老的母亲鼓励他外出闯荡。1938年下半年,他根据自己算术上的特长,投考了当时位于福州台江的青年会学校,入读会计班。毕业后,就在国民党实业派人事主办的福建省贸易公司当了一年会计。

当时抗日战争已经全面爆发,福建省也集合了大批军队。国民党指挥官认为,福建地方招来的兵说的要么是福州话,要么是闽南话,跟北方来的将领很难沟通,要从本地中招募、培养将才。

就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以抗日为号召发布公告,招收福建籍人士入读黄埔军校武汉分校。郑老拿着学历证明投考,并顺利通过。1939年11月,他来到长汀,编入黄埔第十七期。第二年,跟随大部队搬到湖南的分校就读。

郑老说,当时念军校的训练很苦,几乎每天都有半夜临时集合,伙食也很差,米饭里都伴着沙子。教官说,这是完全模拟前线战斗训练,因为到了前线就是这么苦。

尽管有人因为受不了逃走了,但郑老坚持了下来。1942年,郑老顺利毕业了,这一年正值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期,抗日战争也进入了最为关键。他主动报名参加打赢了长沙会战的国民党第十军,以必死的决心准备赴前线。

只是命运捉弄人,郑老未能如愿,而是到贵州担任税警总团下的一个排的排长。到了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亚洲战场上的局势更为胶着,此时美国来招募飞行员,用作最后的殊死一搏。郑老再次报名并顺利入伍,前往印度学习驾驶战斗机。但是由于考核苛刻,郑老并未如愿冲上蓝天。

再次回到国内不久,抗日战争胜利。郑老的从戎经历,经历了投考军校、上前线未成后,最后也尘埃落定,1947年郑老回到福州。

解放后,在历史变革中,郑老经历多番沉浮,还曾被打为“右派”,直到1979年才得到平反。他的家族史,写到这段之后,就交给了儿子郑益民先生继续,并希望在外生活的孙子也能接棒。

本报记者刘晓霞/文林良划/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