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城建 > 正文

年底冲账火了“代开发票” 买卖双方都要受处罚

2011-12-13 14:26   来源:东南快报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每到年底,企业总会收到不少代开发票的广告传真

“本公司为您提供发票代开业务,郑重承诺所开发票百分百真实有效。可由贵公司上网查询真伪,税务验证后再付款……”。日前,一位企业主致电本报,反映近两个月,他的公司收到的“代开发票”的传真和传单不下百份,让他不胜其扰。“再说了,虚开增值税发票不是犯法的吗?”

临近年底,类似”代开发票“的行为又猖獗起来。

年底冲账火了“代开发票”

一些单位年底冲账(在同一会计年度中,发现处理过的业务中由于某一笔会计分录处理不恰当,进行更正后再账务处理)、突击花钱、私设“小金库”等“动作”往往需要发票,因此各种代开发票的“生意”又火了起来。

昨日,这位企业主向记者展示了厚厚的一沓A4纸,这些都是他的公司近两个月收到的代开发票的传真。

记者随后打电话联系一些代开发票者,对方表示有普通发票以及增值税专用发票两种,普通发票手续费为2%,增值税发票手续费为7%-8%。普通发票支持货到付款,企业可以在收到发票并上网验证后再付款,而增值税发票会收取一定的定金。

逃税是主要目的

在一家民营企业从事财务工作的林小姐透露,事实上,目前代开发票在企业中已经是个公开的秘密,大部分公司买发票是用来冲账,以减少纳税额。

“在财务规则里,公司的收入开为销项发票,支出开为进项发票,按应纳税收入是收入-支出。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支出能冲账,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税负。”林小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例如,她所在的公司税负(实际计缴的税款占相对应的应税销售收入的比例)为6%。如果本期收入是100万元,那么最低应纳税额是100万元×6%=6万元。按照17%的增值税率,本期该公司最低纳税额为6万元×17%=1.04万元。

但如果本期该公司支出为70万元,那么需要缴纳的税款就是(100万元-70万元)×17%=5.1万元。相比最低纳税额,足足多缴纳了4.06万元。

为了实现最低纳税额,该公司就需要购买(100万元-6万元)-70万元=24万元的进项发票。按照7%的手续费计算,购买这些发票需要花费24×7%=1.68万元。

以此推算,这家公司只要花费1.68万元购买发票冲账,就可以剩下4.06万元税金。这样一来,该公司最终还净赚了2.58万元。

林小姐透露,代开发票与做假账有着必然的联系,一些大企业的员工也是代开发票中介的客户。

“有的单位效益好,年终奖都是几万几万的发。不过,想要领这笔钱,得要发票顶账。一般企业员工基本不可能有几万元的发票,于是不少人就通过支付手续费的方式,找中介买发票。”

买卖双方都要受处罚

“代开发票市场上,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假发票。”昨日,一名业内人士透露,代开发票公司承诺的“保真”可信度极低。

当然,代开发票中也有一部分是真发票。比如有些公司每月缴定额税,领取的发票用不完,就把剩下的发票拿来“卖”。或者一些人在工商部门注册一个空壳公司,从税务部门领取发票后,专门做“代开发票”业务。再如有些真发票,是代开发票公司从个人手里低价收购来的发票。

对于代开发票一事,昨日,税务部门有关人士明确表示,企业的这种行为是国家严令禁止的,它是一种偷税行为,是违法的。

“其实税务部门一直都在稽查代开发票这一行为,但不少企业存在侥幸心理,使代开发票市场不断发展。”福建名仕律师事务所周元强律师明确表示,国家法律在税务这方面的管理上是很严格的,一经发现,买卖双方都要接受处罚,情节严重的甚至要承担刑事责任。

编辑插嘴

另类“年关经济”背后的法律风险

代开发票的陷阱不断增多,代写年终总结的手法不断翻新!似乎每到年关都是此类事件的高发期。这背后,至少有两种现象不合常规:一个是突击花钱,想着办法避税,另一个是白领们偷懒的年关综合征在作祟。

是心甘情愿咬上代开发票骗子的钩,还是买来年终总结蒙混过关?是逞一时的“心安理得”,还是笃信“出来混,迟早都是要还的”?我仿佛看到了“法律”竖起一张巨网,骗子和枪手站在那头,企图瞒天过海的人站在这头。

本报记者刘丰/文陈景/图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