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式消费“麻烦”多 专家:建第三方监管机制
2011-11-24 06:57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 服务质量下降、预存现金限期使用、承诺无法兑现 如何让人放心? 福州新闻网讯 经不住“更低折扣、更好享受”的诱惑,一些市民青睐预付式消费。 可付钱办了卡,却可能面临服务缩水,甚至商家卷款潜逃等“苦果”。过去两天内,本报接连报道了两起商家突然“玩失踪”的新闻,几十名持卡者“无处消费无处退钱”。 记者调查了解到,预付式消费在给市民带来划算和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服务质量下降、预存现金限期使用、承诺内容无法兑现、商家人去楼空四大风险。对此,专家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定金、担保和诚信等相关措施加强监管,保护消费者利益。 美容健身等流行预付式消费 “2000 元办一张健身卡,可享受5折优惠”“预存5000 元,浴场消费享受4折优惠”“一次性付费办理美容卡,另送5次皮肤护理”……如今,不论是洗浴健身,还是美容美发等消费领域,大多流行预付式消费。 记者走访了东街口、五四路和工业路上的多家预付式消费商家了解到,大多数商家是凭借“低折扣”来吸引市民办理预付卡。 市民只要填写简单的资料表格,然后交上几百元或上千元,商家会给消费者一张预付式消费卡。消费者以后可以凭卡到商家消费,并享受各类折扣。 “作为一种新兴的营销模式,预付式消费在最近3年特别流行。”福建江夏学院副教授阚小冬介绍,消费者大多希望以有限的投入获得最大收益,商家正是抓住这种心理,纷纷推出“会员卡”“充值卡”和“年卡”等各种预付消费卡,希望吸引新顾客,挽留老顾客。 预付式消费“套”你没商量 记者了解到,面对各种折扣诱人的预付式消费,消费者出于“划算和便利”的考虑而选择接受。不过,业内人士提醒,预付式消费看似优惠,实则暗藏四大风险。 22日、23日,本报先后报道了五一中路阿波罗酒店内前沿健身馆和艾森女子瑜伽生活馆安泰店突然“玩失踪”,造成持卡者“无处消费无处退钱”。采访中,记者询问工业路上一家预付式消费商家:“万一你们突然不开了,那些顾客卡里剩下的钱怎么办?”工作人员说:“我们开了很多年了,不可能说不开就不开了。”当记者提出能不能签合同办卡时,工作人员明确拒绝,称“没有先例”。记者发现,鲜有商家能提供预付式消费的书面合同。 “消费者交了钱,可能存在服务质量下降、预存现金限期使用、承诺内容无法兑现以及商家人去楼空等四大风险。”福建省消委会投诉监督部主任段建平分析,目前预付费式消费主要存在以下几大问题:首先,一些商家为推销预付卡而虚假宣传、随意承诺,售卡后不兑现承诺,服务质量大打折扣,真实的服务质量与承诺相差甚远;其次,一些商家单方设定使用完预付款的期限和优惠时段,让预存的消费服务和金额大幅“缩水”;最后,一些商家因经营不善突然停止营业,却不告知会员,也不退还预付卡内剩余金额。 专家:尽早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 作为一种悄然流行的营销模式和消费模式,预付式消费如何才能让消费者放心呢?专家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制订相关措施加强监管,保护消费者利益。 “有关部门应该对家进行严格审查和备案,不是谁都可以发卡的。”福建江夏学院副教授阚小冬建议,有关部门应对发卡主体设立准入门槛,向商家收取一定的保证金,由银行或消委会等第三方机构托管,避免个别不良商家“圈钱”逃跑。 福建省消委会投诉监督部主任段建平则建议,有关部门要尽快建立预付式消费商家的信用档案,定期对发卡商家进行审查,一旦发现有欺诈和侵权行为,及时向消费者宣布,并将商家拉入“黑名单”,取消发卡资格。同时,相关行业的预付式消费商家也可以成立行业“诚信联盟”,一旦个别企业“卷款跑路”,由协会来承担消费者的损失。 省消委会也提醒消费者,办理各类预付费式消费时,应注重商家信誉,对规模较小、经营和管理状况不佳、开业时间较短或未能证明其合法资格的商家推出的服务,要慎重选择。同时,要掌握约定消费的期限、价格、质量、管理等条款的文字凭证,不要轻信商家的口头承诺。在办卡时,不要一次交太多的费用,尤其要明确卡的有效期、使用保障措施、违约责任等,最好有书面协议。 (福州日报记者 温海龙/文 池远/摄) |
相关阅读:
- [ 11-22]团购网站总数首次出现负增长 亿元俱乐部再折一员
- [ 11-22]政和县工商局:让消费维权服务岗“跑”起来
- [ 11-19]我国公车采购青睐豪华进口车 去年花费800亿
- [ 11-17]我国公车采购青睐豪华进口车 去年花费800亿
- [ 11-09]拍照化妆遇“隐形消费” 消费者“被消费”200元
- [ 11-01]蔡英文拿连胜文说事 无聊无耻无道德
- [ 10-14]台湾名品博览会首次登陆华中 在武汉举行(图)
- [ 10-13]台湾高雄——武夷山建立旅游消费维权互助机制
![]() |
![]() |
![]() |
![]() |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