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报记者乡村行”走进罗源县鉴江镇东湾村
2011-11-21 07:22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唐丽萍 我来说两句 |
分享到:
|
东湾村简介 东湾村位于罗源县鉴江镇西南部,是革命老区基点村,距离县城40多公里。该村包括3个自然村,总人口1798人,其中外出人口456人。东湾村的主要产业为大棚蔬菜、袖珍菇、马铃薯等作物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
看到送来的图书,东湾村的孩子一个个脸上笑开了花。
东湾村的孩子们争相阅读城里小朋友送来的新图书。 “哇,好多好看的书啊!” 19日上午,由省读书援助协会、省教育厅关工委发起的“同一本书”共读活动与本报“党报记者乡村行”活动联动,为罗源县鉴江镇东湾村送来了一批图书。这批图书,很多是福州市钱塘小学学生捐的,当天,他们也派代表来到村里,与这里的孩子们联欢。这个偏远的小山村,一下子热闹起来。 新闻聚焦 城乡孩子共读书 19日10时30分,在东湾村的一座庙宇里,当工作人员将书放到一张破旧的圆桌上后,村里的十几个孩子立即围了上来,看到一本本新书,大家爱不释手。 “每个孩子可以挑选5本书!”村委会主任尤细锦宣布了这个消息后,小朋友们高兴极了,在家长的陪同下挑起了书。 在鉴江中心小学上六年级的刘婷挑了这本,又想拿那本。她对记者说:“好看的书太多了!” 记者随手拿起一本崭新的《让小学生养成健康人格100个故事》,翻开扉页,书签上写着“钱塘小学一年(12)班翁梓灵”等字样。省读协常务副秘书长洪燕青介绍,每本书的扉页上都贴有一张书签,上面写着捐书学生的姓名、班级和联系电话,获赠的农村学生阅读该书时,可与捐书学生一起通过书信、电话交流读书心得,结成学习对子。 在活动现场,钱塘小学的2名学生还为村里的孩子们表演了葫芦丝、舞蹈等文艺节目。
林心垚(中)和她的爷爷奶奶 爱心风向标 本报记者现场捐款助女童 听说东湾村女童林心垚家境十分贫困时,参与此次“乡村行”的本报记者纷纷解囊,并通过微博发动网友一起来帮她家。 站在记者面前的林心垚,由于营养不良,与同龄人相比显得十分瘦小。记者问她年龄时,她伸出手掌,略带羞涩地回答:“5岁了。” 林心垚的爸爸林太春患有淋巴癌,妈妈陈翠熙也患有宫颈癌,家中已欠下30多万元的债务。 “她都上不起幼儿园,太可怜了!”今年9月,见小心垚还没有上学,省检察院驻村干部、东湾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徐惠兵与当地幼儿园沟通,免交学费进园学习。省检察院民行处工作人员得知情况后,每月为她资助500元的接送费、生活费,并为她家庭申请到了每月80元的低保金,以及3年每年3000元的生产扶持资金。 “我们也捐一点吧!”看到孩子的处境,本报记者也一齐凑了800元钱给心垚,钱塘小学的学生代表及家长也为小心垚和村里的另3名贫困学生每人捐款300元。 记者还当场发布微博,立即得到网友的响应。应一些网友的要求,记者随后公布了林太春的银行账户,以方便爱心网友募捐。截至昨晚发稿时,已有上千网友转发微博,很多网友表表达了捐款意愿。
村民林秀眉大姐开心地用上自来水 村民心声 我们也用上自来水了 沿着村里弯弯曲曲的小道,我们来到山脚下。 徐惠兵指着山上的一个灰色大罐子告诉记者:“这是储水罐,我们正在铺水管、安水表,再过不久全村村民就能喝上自来水了。” 今年1月18日,徐惠兵来到东湾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他在调研中得知,东湾村民日常饮水主要靠2口水井,干旱季节时常缺水,另外2个自然村的村民长年只能饮用溪水。 于是,解决饮水问题成为徐惠兵上任后的头等大事。很快,徐惠兵请人设计饮水工程方案,经预算需70万元工程款。虽然工程资金不足,但他们决定边施工边筹钱。村民们自发劈出一条供施工用的小道,不少村民主动出工出力,帮着铺设水管。 “为了防止干旱季节山上缺水,我们还在村边打了一口水井,利用水泵抽水到储水罐中,‘双保险’保障村民用水。”徐惠兵说,水管用的是PE管和塑钢管,使用年限长,共铺设了4000多米。 从山脚回到村里,恰巧是村民们做午饭的时间,记者在已通自来水的林秀眉家中看到,一拧开水龙头,自来水便“哗哗”流出。“以前干完农活,常常很累也得去井边挑水,很麻烦,现在用水方便多了。”林秀眉一边洗着青菜,一边乐呵呵地说。 “我们会在春节前把自来水通到主村的各家各户,让村民们用上干净的水过个年。”徐惠兵说,明年还要继续解决2个自然村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估计还需要20多万元的费用。
大棚蔬菜基地工人摘黄瓜 农村致富经 东湾“第一棚” 致富不用愁 在鉴江镇政府门口,一幢幢“白色城堡”进入大家视线。 “这是隔壁东湾村去年年底刚建起来的大棚蔬菜基地,听说种植反季节蔬菜,效益很好呢。”说起这个基地,鉴江村的一位村民有些羡慕。 原来,去年10月份,东湾村村民尤昌希瞅准时机,乘着国家及省市各级扶持现代化农业、补贴设施农业的东风,种植了50亩大棚蔬菜,并成立了东湾果蔬专业合作社。同时,经过争取,东湾村还成为了福州市蔬菜基地。 采访时,“白色城堡”外细雨绵绵,不少乡间小道都积起了雨水,道路变得有些泥泞。不过,“城堡”内却“风和日丽”,生长在内的空心菜、黄瓜等蔬菜风吹不着、雨淋不到。12点多,刚吃过午饭的尤昌希闲不住,就跑到大棚来“散散步”。“这几天黄瓜就要熟了,没事过来看看,顺便摘几根回家自己尝尝。”望着大棚内长势良好的黄瓜,尤昌希满脸喜悦。 尤昌希告诉记者,没有一点勇气,很难成为村里第一个“吃螃蟹”的种植户。因为种植大棚蔬菜,投入很大,“当时一下子就掏出了50多万元,几乎是我全部的积蓄”。不过好在随之而来的大丰收,打消了尤昌希的不安。今年10月份,东湾“第一棚”产出的空心菜让尤昌希一下子收回了4万多元,“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心里总算踏实了”。 如今,尝到甜头的尤昌希准备加大投入,近期他和几个合伙人又承包了100亩地,准备再种植100亩大棚蔬菜。 乡村发现 千年白马寺 马槽来历成谜 东湾村旁的狮子山下,立着一座白马寺,至今已逾千年。 门口一块长满青苔的石碑道出了这个古寺的来历:唐中和二年建,历经3次重修,1986年被列入罗源寺文物保护单位。 寺庙是土木结构,主体建筑为一间单檐大雄宝殿。 在古寺的一角,记者发现了一个椭圆形的石槽,大小可容一人蜷缩。这么大的石槽,有什么用途呢?当地的老人告诉记者,据传这是一个饮马槽,但不知是什么年份的。记者看到,石槽表面虽有刻字,但因年久,模糊不可辨。 关于这个饮马槽还有个传说。一名解甲归田的朝廷大将,在寺内当了和尚。有一天东湾村蛇妖为害,老和尚举起石槽,扔向蛇妖,将蛇妖镇住,为老百姓除了害。 在《罗源县志》上,关于古寺的介绍只有短短2句。但据村人说,从罗源县城关往鉴江镇的山间小路,曾是通过宁德的旧路,当年马帮曾沿着这条路翻山越岭,石槽的来历可能和马帮有关。 农村新故事 尊老又助学 山村故事多 母亲卧病在床,父亲外出打工,成绩优秀的姐姐辍学帮弟弟完成学业......在东湾村,流传着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村里的贫困学生与优秀人才鼓励机制让这一家解决了后顾之忧。 2010年9月,林友传以罗源县文科第二名的成绩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高兴之余,林友传犯愁了,因为他母亲患有癫痫病,2个姐姐分别就读于罗源一中和鉴江中学,学习成绩均名列前茅,全家人的生活开支仅依靠父亲每月打工赚来的两三千元钱。为了让学习成绩同样优秀的弟弟完成学业,两个姐姐毅然选择辍学,分别前往上海和长乐打工,以补贴家用。 了解到林友传一家的困难后,驻村干部、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徐惠兵从村行政办公费用中抽调3000元,帮助林友传垫付学费,这些钱占据了村里一年的办公费用的一半。村委会主任尤细锦告诉记者,目前林友传的学杂费由徐惠兵联系的一家石材厂全额赞助,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林友传全身心投入学业。 东湾村有一个100来岁的老人,因为年龄太大,街坊们忘记了他的真名,都叫他“老尤”。老尤年龄大了,子女纷纷出山谋生。2年前,儿子一家外出种菜,回家的机会越来越少。老尤一个人孤守着老屋,也渐渐多病。 不知道从何时起,街坊们走过时,总是默契地走进老屋,看看老人的近况,一些女人家也时不时帮着打扫灶台,缝缝补补,周凤就是其中来得最勤的一个。 去年夏天,老尤路过村内一小巷时,突然身体不适,扶着墙壁大口喘气。 经过的陈元昌赶紧上前将老尤扶住,一路背回了家,并帮他请了医生。靠着乡亲们接力赛一样的照看,老人平安地度过了2年。今年,老尤被生活稳定了的儿子接走,临行时他感激地一一跟邻居告别。 在东湾村,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在朴素的山村中,浓浓的人情味在传递。 采访手记 难忘与感动 这是一次“难忘之行”。去东湾的路上,由于雨淅淅沥沥地下个不停,通往鉴江镇崎岖的山路难行,车子颠簸厉害,坐在车内的我们笑称像“跳舞”,几度摔倒;8岁的钱塘小学学生代表张君阳小朋友因晕车而呕吐。 这又是一次“感动之行”,尽管晕车呕吐,但张君阳依然与同来的陈秉丞同学兴致勃勃地给农村孩子和家长表演节目。当天,他们与家长为4名贫困孩子献爱心;看到女童林心垚父母患病的不幸遭遇后,本报全体“走基层”记者自发捐款。我们期待,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带动更多人的爱心之举。 这样的“走基层”,让我们长年蹲守在城区的记者接到了地气,更加感受到了作为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感。诚如东湾村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尤细锦的朴实话语:“这样的‘乡村行’,我们欢迎!” (福州日报记者 刘复培 张铁国 何海铭 陈茜茜 朱榕 王元锴/文 叶义斌 池远/摄) |
相关阅读:
- [ 11-09]罗源清代戏台暗藏海洋文化 研究工艺的珍贵资料
- [ 11-09]罗源打造六大特色农业产业 包括食用菌、茶叶等
- [ 11-07]罗源清代戏台暗藏海洋文化 刻有鱼虾螃蟹等图案
- [ 10-18]罗源拟建设福州深水外港 打造能源基地东方大港
- [ 10-08]罗源霍口乡农民种油茶致富 市老科协专家功不可没
- [ 09-14]新路径带来新变化——罗源港口产业新城建设协调推进
- [ 09-10]罗源鉴江数千渔民常年生活海上 养鲍人家连成片
- [ 09-03]罗源成立环保协会 福州在册会员及志愿者超2万人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