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城建 > 正文

海坛水师遗存保留至今 平潭影院是当年海坛镇衙署

2011-10-28 09:27   来源:东南快报  责任编辑:王秀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本报讯(记者 郑旭光 余少林 文/图)台北故宫的近300份史料复印件,详实的史料弥补海坛水师空白,并首次披露海坛水师和中法马江海战重要关系等重要史料(详见本报10月26日A5版)。该报道引起了平潭文史专家的关注。专家们表示,大部分关于海坛水师的遗址虽已被历史尘封,但仍有部分遗存保留至今,连当年的海军驻地名也沿用至今。

而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长乐市人大教科文卫委主任蒋滨建目前正在对来自台北故宫的近300份史料复印件做进一步解读,并表示年内会将这些史料赠送给平潭,为2012年平潭建县100周年献礼。平潭县科技文体局表示,届时将对这些史料作进一步研究,还原当年海坛水师的威武历史。

道光帝赐银建“詹厝”

平潭县科技文体局副局长、文史专家赖民说,海坛水师的威武历史虽已过去300多年,但仍然有部分遗存得到了保留。

“平潭电影院就是当年海坛镇的镇衙署。”赖民说,民国时期镇衙署被改建,并用镇衙署的木料在原址重建了“中正堂”。解放后,“中正堂”被改建成平潭电影院。目前,该电影院已不再放映,成了民众娱乐的舞厅。

据介绍,现存的遗址包括,平潭籍戍台名将詹功显的故居“元戍第”、平潭城关的五福庙、平潭岚城乡霞屿村的霞屿天后宫等。

昨日下午,在平潭古街合掌街不宽的路旁,记者找到了詹功显的故居。

“戍台名将,武将世家”赖民这样形容詹功显。据了解,古宅的名字叫“詹厝”,是岛上保存相对较好、规模最大最具清朝建筑风格的建筑。

据介绍,行伍出身的詹功显曾就职海坛镇水师,于1840年(道光二十年)奉旨接替吴朝祥,赴台湾地区担任澎湖水师协副将,是台湾清治时期扼守台湾海峡的重要武将,并统帅两标水营、数千名水师兵勇,其戎马一生,曾镇守台湾达25年之久。这座詹厝就是他退役后道光帝赐银所建,在故居正厅堂门上还有道光帝所赐的“老臣为国”的题匾。

而位于平潭城关五福境内的五福庙,不仅供奉着都城隍,而且还有一尊台湾城隍。据介绍,台湾城隍是当年换防澎湖海坛水师官兵从澎湖马公岛上移驻平潭的。据说这样的“一庙两城隍”十分罕见。如今,五福庙已经是福建省级文保单位。

霞屿天后宫前原有的校阅场,则是海坛镇镇守时官兵练兵集会检阅之地,而操练的官兵每隔三年就轮班去台湾澎湖戍守海防。因此霞屿天后宫是集宗教、海防于一体的建筑,1988年评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门牌记录海坛水师驻地

“‘左营’‘右营’既是当年水师的军事建制,又是当下潭城镇重要的村落街区地名。”赖民说,当年“左营”、“右营”水师驻军的所在处,就位于平潭小商品市场、水产供销公司、城关小学等一带。

记者在2000年出版的《平潭县志》上看到了海坛镇水师当年的军事规模以及发展史。

《平潭县志》记载,海坛镇原为镇东卫,康熙十七年(1686年)改称援剿镇,设中、左、右3营,驻扎在福清海口镇东城。康熙十九年(1688年)二月,清兵占领海坛岛后,改名为水师海坛镇。康熙二十二年(1691年)六月移驻海坛岛。总镇署设在原周鹤芝衙署(现址为平潭影院)。康熙二十七年(1696年),裁中营,将额兵拨入左、右两营。

据悉,同治五年(1866年),两营裁兵一半,剩900多人,并改右营游击为都司。光绪十四年(1888年),海坛改镇为协,总兵改为副将,并将左营游击改为都司和裁撤左右两营守备。到民国元年(1912年),海坛镇撤销,其库存的剑、戟、矛、盾、火药等散失无遗。

记者了解到,从清朝康熙年间起,就“盛产”过30多名平潭籍戍台名将。平潭民谣亦有“一里六提督十总兵”之说。至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211年时间内,至少经历70次换班,总数达8万多人次,在换班的官兵中,不少是平潭人,现在平潭潭城后围、右营等街庄,即是当年海坛水师班兵及其家属的驻防与居住点。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