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通屏山|福建|时评|大学城|台海|娱乐|体育|国内|国际|专题|网事|福州|厦门|莆田|泉州|漳州|龙岩|宁德|南平|三明
您所在的位置:东南网 > 福建频道首页> 福州> 城建 > 正文

走进“城市血管净化器” 记者体验地下管道清淤

2011-10-21 08:04   来源:福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秀钦   我来说两句
分享到:

长柄铁瓢、连体胶裤、安全帽,全副武装的记者,顺着竹梯小心翼翼下到一米见方的检查井,扑鼻而来的是一股恶臭。 待两脚一落地,犹如陷进沼泽地般不断下沉,踩下去二三十厘米方才到底。随即,水面泛起阵阵泡沫……

都说市政排水工人工作辛苦,19日下午2点,在工人的引领下,记者下到晋安区红光路上一个3米多深的排水管道,直到钻入地下管道时,才真正体验到市政排水工人的艰辛。

下水道一待就是一小时

前段时间红光路上积水,经市政排水所工人巡查,原来是淤泥堵塞了排水管道。他们必须赶在下一场雨到来之前,及时疏浚管道。

准备下井了!几名工人拿着羊镐头顶着窨井盖,轰隆一声,相邻的几个盖子一下子被拉开,一股浓烈的臭味扑鼻而来。“管道里有油漆、腐物等一些垃圾,容易发酵形成有害气体,如甲烷、二氧化碳,甚至二氧化硫。”工人梅益高说,每次清淤前,他们至少要打开5个相邻的井盖,先通风一个小时。这是雨水管,要是污水管,防护面具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两名工人一起下井,他们穿上防水裤,一人拿瓢清掏淤泥,另一人则将垃圾装入袋子,守在井口的工人则负责提上来。工人告诉记者,这样可以减少工作时间,另外井内的工人如果发生危险,也可及时救援。

工人们说,路面尘土被水冲到进水井,在管道形成了近30厘米厚的积淤。记者决定也下井,刚下竹梯,双脚就几度陷入淤泥,幸好清淤工人及时伸出援手,这才避免跌入又黑又臭的淤泥里。借着头顶灯的灯光,记者拄着铁瓢猫腰朝管道深处走去,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前挺近,前方是看不到尽头的“黑洞”。同行的工人告诉记者,里面常会遇上老鼠、蟑螂等。

清淤的“武器”,就是一把铁瓢。这种瓢分长、短两种,井下用的是短瓢。记者学着清淤工人的样子,奋力捞起一瓢瓢垃圾,不到10分钟,就已浑身冒汗,开始大口喘气。而胶做的连体裤,闷热不透气,加上管道里空气流通差,记者已浑身湿透,像刚游完泳一样。同行的工人却告诉记者,“他们下来一趟,常常一呆就是一个小时”。

夫妻上阵清淤

记者下井时,正好遇上一对都在清淤的夫妻。他们来自安徽安庆,丈夫叫吴先中,妻子叫吴小英。

“干这个活,最受罪的是腰。 ”看到丈夫下井的背影,妻子吴小英说,连接检查井的下水管道直径就1米,人只能猫着腰一瓢一瓢地清掏。他们是今年开春来到福州的,在工业路租了间房,因离上班的地方较远,早上6点多出门时就要带好中饭。饭后在树荫下休息个把钟头,再回工地。刚干这个活时难以适应,“里面又闷又热,时常有粪便的味道”。

“两个孩子都20多岁了,都在浙江学做模具。”当记者聊起老吴的家庭时,夫妻俩嘴角微微上翘,说话的语气也温柔起来。在村里他们有套老房子,去年又在老家镇上盖了一幢3层小楼,准备今年春节回家装修。

“这么辛苦,什么时候可以休息?”

“下雨天就可以放假。”老吴挺坦诚,他们盼着每天有活干,干一天就有一天的工钱,“累是累点,但小孩大了,干活也就成了一个快乐。”

乱排放堵塞管道

市政工程管理处排水所技术员唐兆官介绍说,目前,一线的排水工人有100多名。全市的雨水管、污水管分别有600多公里长,仅进水井和检查井就有6万多个。根据市政要求,一个进水井每年要清掏9次,一个检查井年均要清掏6次。

唐兆官告诉记者,管道淤泥多是在建工地违规排放,一些工地甚至还排放混凝土浆,它们随着雨水流入管网后结成水泥硬块,清掏起来会更难。有些饭店产生的油污,未经过滤直接排放到雨水井里,时间一长,油污越积越多,就会发生堵塞。只得派工人经常性清理,否则,汛期一来,路面就容易积水。

此外,一些现实的难题也摆在市政设施管理者面前。很多居民抱怨路面积水,市政管理人员现场勘察后发现,早期建设管道存在腐蚀、破损等问题,需要大修;一些管网甚至被填埋、占用或遭大型卡车压坏,导致管网无法正常排水。

干清淤20多年的工人林恩佑说:“希望全社会都能理解我们的工作,尊重我们的劳动,大家共同努力,让家园更整洁美好。 ”

记者手记

为之震撼 为之感动

这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与黑暗相伴,与恶臭为伍,常年钻在地下,浅则两三米,深则几十米,默默扮演“城市血管净化器”的角色。因此,他们又有了城市“地下工作者”的称呼。他们就是市政排水工人。

亲身体验他们不为人知的“地下”工作,工作的环境和强度让记者为之震撼。正是他们用脏、苦、累、臭的“地下”工作,换来家园的整洁,护卫城市的美丽。

他们在黑暗中闪烁的坚毅目光,在疲惫中坚守的梦和憧憬,像一股暖流令人感动。

挥手告别一天的排污工作,挥之不去的是在基层一线采访的特别感怀。(记者 贺鹏/文 黄立新/摄)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心情版
相关评论
今日热词
更多>>福建今日重点
更多>>国际国内热点
  • 新闻图片
更多>>娱 乐
  • 点击排行
  • 三天
  • 一周
  • 一月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网站公告 |
国新办发函[2001]232号 闽ICP备案号(闽ICP备05022042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编号:35120170001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 闽网文〔2019〕3630-217号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fjsen.com 福建省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